机制专业赵小亮分享德国职业教育经验 探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新路径
2025年2月21日,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任赵小亮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了题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双师项目”德国培训经历与启示》的专题报告。他结合自身赴德研修的经历,深入剖析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就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独到见解。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关键模式
赵小亮在报告中指出,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核心在于校企深度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设计与实施,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他以导师Helens为例,分享了她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技术顾问的双重身份,强调这种模式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场景。他表示,这一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更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路径。
行动导向:从“学”到“做”的转变
德国双元制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赵小亮提到,在参观汽车企业时,他深刻感受到双元制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表现——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准员工。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完成复杂任务中锻炼综合能力,这与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产教融合:长效发展的机制保障
赵小亮强调,德国双元制的成功还在于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入学时选择合作企业,在学习期间既是学生也是员工,享有工资待遇。这种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使企业严格考核其专业能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培养机制。
未来展望:创新与责任并肩同行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赵小亮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规划与愿景。他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国际职业教育经验相结合,融入最新创新成果,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他计划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优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赵小亮还提到,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未来将加强“AI智能+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传统技能培养的融合。他希望带领团队构建跨学科、多领域的专业团队,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需求。
结语
赵小亮的报告为全校教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学校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他表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将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此次分享不仅是对德国双元制经验的学习与总结,更是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与期待。
通过赵小亮的精彩报告,全校教师进一步认识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并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践行这些理念,共同推动学校职业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撰稿:赵小亮
2025年3月13日